一、 意拳起源 意拳,又名大成拳,是中国内家拳术的一种,源于心意拳(也称形意拳)。相传南宋年间,民族英雄岳飞创立心意拳。岳飞被害后,朝中奸逆处于对岳飞的恐惧,下令如有练习心意拳者满门抄斩,株连九族。明末清初,浦东道人姬隆风祭拜终南山王庙,偶得王拳谱。姬依照拳谱,昼夜练习,反复研磨,深悟其奥,遂将已失传的心意拳得以延续。后姬传于曹继武(洛阳的马学礼即为曹继武所授),曹传于戴隆邦。戴又传技于河北深县的李洛能,李续传刘奇兰、郭云深、车毅斋等。郭云深以“半步崩拳打天下”而扬名于世。王芗斋从师于郭云深。 王芗斋自幼聪明,悟性较强,刻苦用功,尽得大师真传。郭云深大师去世后,王芗斋于1908年十八岁时离开老家寻师访友。 1915年,王芗斋受聘主持北平设立陆军部武技教练所教务工作。1918年,为进一步探索我国传统拳学的真谛,他离家出游,曾到河南嵩山少林寺,与寺中方丈心意拳传人恒林大和尚切磋数月;后经湖北、湖南至福建,得识南少林寺心意名家方恰庄,经方介绍,与鹤拳名家金绍峰相识,互换心得。之后王芗斋重返湖南,在衡阳与心意拳巨匠谢铁夫先生相遇,较技败北,得谢老先生倾囊相授。 上世纪20年代中期,王芗斋对多年出游搜集到的第一手材料加以整理、总结和研究,在形意拳基础上,吸取众家之长,摒弃沿袭几百年的套路与固定招式招法,创立了面目一新的“意拳”。意拳无套路及固定的招式招法,名之意拳,以强调“意”在拳术训练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意拳的创立是我国传统武术的一次重大,曾引起了武术界的极大震动。 此后不久,王芗斋前往天津拜访师兄张占魁(兆东),并在天津太古公司和青年会设帐传授意拳,初步形成了无套路和固定招法的新颖拳术,包括有站桩、试力、试声、走步、发力、推手、散手等训练内容,已不同于传统的心意拳。 1928年,王芗斋赴杭州参加旧中国第三届全国运动会的武术比赛,任大会裁判,并在大会表演了意拳的试力(含试声)。会后,应师兄钱砚堂之请赴上海传授意拳,在牛庄路成立了“意拳社”。 1929年,王芗斋撰写《意拳正轨》一书。在沪期间,曾与心意拳名家吴翼晖先生交流技艺,还击败了匈牙利籍世界轻量级职业拳击冠军英格,英格后在英国《泰晤士报》发表了《我所见到的中国武术》一文。 1937年,王芗斋赴北平定居。同年秋,北平名拳师洪连顺造访芗斋先生,三试三败,遂率徒众拜学王芗斋。他在四存学会体育班教授意拳,分技击班和养生班。技击班设在西城跨车胡同14号姚宗勋先生的私人寓所,先后吸收杨德茂、李永琮、窦世明、窦世诚、敖硕朋、敖硕鸿、张中、张孚、王斌魁、杨绍庚、李文涛、李见宇、王十川、佟国藻、焦金刚等学生;养生班几经易地,后设在北平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先后有学生秦重三、陈海亭、于永年、步玉琨、秘静克、孙闻青及芗斋先生次女王玉芳,张玉衡、齐振林也参加学习。 1940年初,王芗斋在北平《实报》公开发表声明:欢迎武术界人士亲临赐教,以武会友,共同研讨武术发展,借以倡导意拳并阐明拳学真义。随后中外来访者不断,其中包括代表日本参加第11届奥运会摔跤比赛的柔道六段八田一郎和当时是日本柔道五段、剑道三段的泽井健一,王芗斋技服来者。泽井遂从学意拳,后回日本创“太气拳”。 1940年夏,张壁(字玉衡)、齐振林二人赞许意拳,赠意拳名“大成拳”,因不合芗斋先生本意,当时曾有意辞谢,但又不便推却,况且张老先生已于1940年4月2日在《实报》上发表了《大成拳的命名》一文,大成拳名遂由此传开。后虽恢复意拳一名,但因大成拳已人称多年,广为流传,至今意拳、大成拳二名同存,实乃历史之产物。 1944年,王芗斋在《意拳正轨》的基础上,写出了代表作《拳道中枢》(又名《大成拳论》)。北平解放后,王芗斋到北京中山公园传授以站桩为主的健身养生,不再传授技击。 1950年,应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之聘,芗斋先生出任武术组副组长一职。 1958年,应北京中医研究院的邀请,在广安门医院以站桩主治各种慢性疾病, 开辟我国独特的站桩疗法。 1961年,又应邀前往保定河北省中医研究院教授站桩功。 1963年,王芗斋在天津去世。 芗斋先生门生甚多,而在技击上出类拔萃者,尤以赵道新、尤澎熙、韩星桥、卜恩富、张恩桐、赵逢尧、姚宗勋、王斌魁、杨绍庚、王十川等为著。 二、 洛阳意拳简介 60年代,王芗斋先生的传人杨绍庚先生从北京把意拳带到了洛阳,并在洛阳开始传播。1979年张三立先生从师于杨绍庚先生习拳,30余年的锻炼,功力深厚。2013年,张三立先生在洛阳西工体育场成立“洛阳市意拳研究会”向广大市民传播意拳养生桩。2014年6月,洛阳意拳在张三立先生和广大意拳爱好者的努力下,在洛阳市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获得了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意拳在洛阳的传承: 王芗斋杨绍庚张三立等人 2.传承人介绍 杨绍庚介绍: 杨绍庚先生是云南昆明人,自幼酷爱武术。上世纪40至60年代在王芗斋老师教导中精研意拳,在理论与实践中均有极高收获,协助成立北京意拳研究会,实为意拳之中坚、意拳第二代的佼佼者。他艺高德厚、技艺精湛,在河南洛阳、新乡、郑州、平顶山、开封等地甚多。晚年任河南省武协顾问、意拳研究会顾问。 杨绍庚系意拳大师王芗斋的嫡传,研习意拳达六十年之久。他利用各种条件曾拜会了意拳不同时期的名流,汲取了各自之长,同时也敢于对不同的见解提出真灼意见。他积自己数十年的习拳体会,在教学中扬长避短,结合现代体育理论,运用生理学、运动力学,运动生理学的理论,在古稀之年写出《意拳诠释》,深刻剖析了意拳的拳理、拳法、精神意念,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意拳理论,为意拳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杨绍庚先生于2007年6月23日在河南洛阳逝世,享年85岁。 张三立介绍: 张三立先生1963年3月16日生于河南省洛阳市中医世家,师从杨绍庚先生。是意拳的第三代最具代表性的传人之一,现任洛阳市意拳研究会会长,洛阳意拳总教练。 张三立先生16岁师从意拳大师杨绍庚,后又经多位意拳名家的指导,曾得到众多意拳学友的帮助。三十余年来,他从未间断对意拳追求,对意拳可谓如醉如痴。他在学拳的过程中,从不自满,严格要求,虚心学习,不断进取。他经过三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得到拳界的认可,在技击和养生方面有一定的造诣。 1982年至1984年,他参加洛阳市历届搏击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1986年,被河南省二支队聘为搏击教练;1988年在洛阳钢厂保卫处首任技击教练;1995年,洛阳市银行系统举行武术比赛,任市农行武术教练。在多年的习拳过程中,张三立先生在武术界取得了良好的信誉。 2012年张三立先生经过多方筹措,最终在洛阳市西工体育场成立“洛阳市意拳研究会”,向广大市民推广意拳,这意味着“蒙着神秘面纱的意拳”开始“平民化”。研究会的成立为洛阳广大的意拳爱好者搭建了一个能够长久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为意拳在洛阳地区的推广做出了很大贡献。 2014年6月13号,在张三立先生的不断努力下和洛阳市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洛阳意拳”获得了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使得意拳的推广得到了洛阳政府的认可与支持。 三、 意拳养生功的医疗作用 据卫生组织调查,现代人的身体多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亚健康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工作压力大、生活压力大、暴饮暴食、运动不当、运动量少,以及水源、空气污染;乱用抗生素等等。慢性病患者少者1~2年,多者数十年不能治愈。患者长期服药,严重伤害了身体,五脏气血运转受阻。而生活中食品方面滥用食品添加剂、药物方面滥用抗生素等等原因,进一步造成当代人血管发僵、发硬,血压增高,血管爆裂猝死现象时有发生。脑中风、脑梗、偏瘫等病例增加,病人轻者身体出现局部瘫痪、大脑意识不清,给本人和全家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意拳大师王芗斋先生说过:技击只是武术的中乘功夫,引导群众养生、防病、治病才是上乘功夫。为此,张三立先生谨遵先辈的教导于2012年4月,成立了洛阳市意拳研究会并在开办意拳养生班,向广大市民传授意拳养生功,为广大市民的身心健康提供帮助。 意拳养生桩是一种整体、统一的锻炼,是绿色环保的,不用任何药物、任何手法的锻炼。可以通过锻炼来疏通气血,舒张血管、调节血压,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毛细血管,使身体各个器官都富有弹性和弹力来带动气血运转。 意拳养生桩以防病治病为目的,调理各个器官、细胞均衡发展。是重意感、重精神、重自然力的锻炼。他是内在气血和筋骨的锻炼,由于精神放松,意念集中,全身放松,呼吸自然,大脑得到了休息,同时五脏气血高速循环,通过不断地自我调控达到疏通血管调节血压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增强免疫力,提高筋肉工作能力,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使全身机能逐步调整并处于良好的状态。 意拳养生桩的主要价值在于:调整五脏六腑,气血畅通,疏通血管,调节血压,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以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目的。 因此,意拳是目前最好的体育疗法之一,老少咸宜,动静结合,在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运动劳伤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通过意拳养生桩的锻炼,可以提高免疫力,解决部分的亚健康问题,提升当代人的生活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