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华武术发展观-黄俊儒

摘要:信息化时代下网络的产生与发展给人类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随着网络平台逐渐发展成为第四媒体,各种信息资源都可以借助其方便快捷的通道进行广泛传播,作为中华民族瑰宝的武术,在网络传播发展下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文章根据中华武术的内在精髓与网络传播的特点,结合网络传播中的实际情况,采用逻辑分析和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通过网络传播对中华武术技艺的传承以及中华武术文化内涵传播的影响进行研究与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网络传播对中华武术的传播与发展起着巨大的导向作用,同时加快了武术与世界的接轨,对中华武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并被世界各国人民接受和认可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 1 前言 中华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格斗、为表现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远古先民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与生产生活实践的总结。在历史的长河中,伟大的中华民族历经时间的考验,与自然搏斗为生存竞争,在一系列的进化演变过程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创造出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瑰宝——武术。这是几千年来历史的积淀,这是岁月长河中华夏儿女智慧的结晶。时至今日,武术不仅仅只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武术以其独有的特色在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中经久不衰,成为自强不屈、百折不挠、坚强果敢、正义无畏的象征。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以及法制的健全等因素,武术的技击功能已逐渐淡化出人们的视野中,越来越多的传统武术成为养生保健的运动操,失去了原有的武术滋味,中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何紧跟时代脚步,加快自身结构转型,适应时代发展已成为当今中华武术传播与发展的一大主题。互联网是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一项伟大的发明,它的出现拓宽了人们的沟通渠道,加快信息资源的传递速度,使得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中华武术应借助这一现代科技平台的优势并结合自身特点,发扬中华武术的内在精髓和传统文化的长处而后进行转变,使中华武术从新焕发生机。 2 网络传播概述 2.1 网络的定义 今天,我们说到网络时,通常是指Intemet,但从计算机技术角度来看,网络的概念远远超出了互联网。广义上讲,网络原指用一个巨大的虚拟画面,把所有东西连接起来,也可以作为动词使用。从狭义上讲,在计算机领域中网络就是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计算机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通过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它是人们信息交流使用的一个工具。作为工具,它一定会越来越好用的。功能会越来越多,内容也会越来越丰富。网络会借助文字阅读、图片查看、影音播放、下载传输、游戏聊天等软件工具从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方面给人们带来极其美好的使用和享受。这是整体上对网络的概念进行总结。 2.2 网络传播的定义 网络传播是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传播形式。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因此,给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 网络传播所具有的这些优势,都可以成为中华武术传播与发展的一次契机,怎样抓住这次机遇迎接挑战,是我们当前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难题。 3 中华武术的生存与发展现状 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冲突、生活方式的变迁,使得中华武术的生存空间也发生着巨大变化。尤其是在我国实施举国体制和以竞技体育为主体的大背景下,竞技体育独树一帜,大量传统武术的传播与发展陷入了困境,加之社会物欲横流,在这个一切以金钱为衡量价值标准的社会大环境下,中华武术本身就很难吸引年轻人的目光,虽有一批痴心的武学大家在苦苦支撑,但从整体上看,整个武术的传播与发展可谓是举步维艰。随着全球步入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包括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中华武术虽然也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做出一定的变化,但从根本仍然是按照自己的发展轨迹进行传承,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传统武术因为缺少合适的传播机制而渐渐消亡,有的传统武术则被改造成其他的形式而存在。 如今,中华武术的生存与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许多保守的门派观念仍然制约着武术的传播与发展。面对当下严峻的形式,我们必须要改变自身的想法,打破思想的禁锢,才能使中华武术重现生机。与其坐以待毙的抱着先人的遗物等死,不如大胆创新结合实践进行改变。武术从其发展之初到现在,一直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武术的转型。武术和世界其他民族的武技都是技击术,都源于原始的格斗技能。然而,这些格斗技能动作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是简单而直接的,是原始的、本能的和无序的。这种原始的格斗技能动作不能称作为武术。只有在不断注入民族文化后,才能最终形成我们所说的类似于武术的“物质”。当文化融入到武术中的时候,武术就不单单只是一种格斗技能了,而是民族文化的传递与精神的象征。本着这种思想原则,武术本身便不难发生改变。在我国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武术的功能不断丰富。武术传播与发展到现代,其功能已由当初技击功能向健身和养生、健体防身、观赏等方面发展,武术通过传播使其技艺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内涵,并使自身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浓缩体而存在。无论怎样演变,武术的核心价值观念仍旧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我们所要求的传播与发展方式的改变,就是要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据地,以武术本身所具有的技击技术为手段,以现代高科技手段为跳板,进行一次质的飞跃,从而实现中华武术的伟大复兴。网络传媒的出现,恰恰是这次转变的一个良好的平台,为中华武术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机遇。 4 网络传播对中华武术传播与发展的影响 网络传播过程中,其本身就具有如下优势,第一,信息多元化;第二,表现形式立体化;第三,传播互动化。随着网络传播的高速发展以及其本身所具有的诸多有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重视,许多的产品便依托网络传播为载体进行传播发展,同样,中华武术也不例外。 4.1 网络传播对武术技术传承的影响 网络传播在对武术技术传承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尤其在学习方面效果明显。多媒体的应用、网络课堂的出现、以及远程教育等都在慢慢的改变我们的学习生活。在武术的教学过程中便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例如,在学习传统套路时,以往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在进行几次教学后,便让学生自己进行练习,这种教学方法的缺点是学生对自己不熟悉的套路动作演练困难时,唯有等老师的再次指点,这中间便存在着学习的断层,不利于技术动作的掌握。如果把整套套路动作编成视频的格式,并附注相应的解释,把视频上传到网络中,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去网上查找所要学习的套路的视频,拷贝下进行研究学习,便会达到巩固学习效果的目的,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有利于武术技艺的传承。当然,网络传播对武术技艺的传承不单单局限于这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提高以及人们思想的转变等因素,武术也一改往日血腥厮杀的头脸,作为传统体育项目重新正站在历史的舞台上,越来越多的武术比赛走进人们的生活中;虽然有些时候由于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人们很难在第一时间内观赏到精彩的赛程,可是网络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的现场转播,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观看武术运动员的比赛,甚至可以通过慢镜头回放清晰地看到每一种招式的变化,对自己喜欢的技术动作可以把其下载起来日后进行专研,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再比如,以太极拳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现今退休的老年人群中,学习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等太极拳法的人数占整个老年健身娱乐人数比例的50%以上,如何把太极拳更好的向老年人进行传播,以目前现有的武术教练的师资力量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网络传播便是一个很好的基点,武术教练可以通过远程网络教学的模式在网上进行太极拳的远程教学,并加以相应的视频进行辅助,完全可以使老年健身人群达到学会太极拳的目的,不仅利于武术的传播,更推动了技艺的传承,由此带动以一些武术网络产业及产品的出现,又促进了武术的发展,是一举多得的美事。网络传播的种种便利突破了时间、地域、门派和思想上的束缚,把武术技艺的精华部分带到网络的世界中,方便人们学习浏览,利于武术技艺的传播,增加人们对武术的认识和喜爱程度,对传统武术技艺的传承功不可没。 4.2 网络传播对武术文化内涵传播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在国内外的不断普及,网络武术也在迅速的发展。现在,国家武术的有关主管部门已经设立了官方网站,各门派之间也有自己的武术网站,用以宣传武术的内在精髓以及各门派之间的渊源等,这些都为武术的传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当今社会,随着电脑家庭化的普及,网络使用的范围增大,上至年过花甲的老人,下至学龄前的幼童,或多或少的都在接触着网络,更不用说青年人们了,由此可见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已根深蒂固。如果利用好网络传播的优势,把武术中的文化内涵以及处世价值观念等一系列有利于武术文化传播的内容融入到网络中,借助网络的平台进行传播,便会一改武术在此之前出现的传播与发展的困境。通过网络技术,利用视频、图像、文字、音效、甚至是3D、4D等技术手段,改良武术传播过程中的传统方式,使其以新的技术手段、新的精神面貌、新的宣传方法展现在世人面眼前,这种传播方令人感觉焕然一新,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去了解武术,接触武术,对武术起到传播的作用。当然,在武术与网络传播融合之间难免会有一些变化存在,但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如若想使中华武术继续流传下去,就必须摒弃传统武术中的陋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武术中最优秀的内容,在不改变主体思想的情况下去融合网络,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去宣传武术的文化内涵,这将会是武术传播与发展的一条最佳出路。 4.3 网络传播对武术传播整体功能性的影响 网络传播是把双刃剑,在武术融入网络进行传播过程中难免会有有一些不良因素存在,这是对任何一个改良都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应无限放大网络传播中的劣势,而应积极发挥网络传播对武术传播与发展所带来的积极作用,趋利避害加快网络传播中武术传播的转型,推动整个武术的传播与发展。从整体上看,网络传播对武术的传播与发展利大于弊,无论是武术技艺的传承还是武术文化内涵的推广,都不能忽视网络传播所带的便利,我们应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这一问题问题, 5 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打造良好的武术传播与发展平台 网络传播在给中华武术传播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的同时,给武术的形态和性质也不免会带来某种程度的改变,甚至会带来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作为一个完整的虚拟世界,网络传播过程中对武术原有的技术动作或是某些内涵方面的舍弃,就不免降低了武术以肢体动作和身体语言为表现媒介,以其中所蕴含的儒家、道家、佛家等传统文化内涵为灵魂的所特有的魅力,使得武术成为由“比特”(字节)构成、由电子传输和显像虚幻的文字世界里。这里,“比特”代替了具体的物质材料来传输武术的各种信息,这种信息与武术的载体是各自独立的,而不必是武术信息拘束于某一特定的载体。整体上讲,它既可以是文字,又可以是图片或是视频。这样,虽然避免了缺少现实材料而不能习武或是观赏武术的困惑,但同时也失去了武术在现实感性材料中表现与创造的可能性。因此,在网络传播的虚拟化世界里,用“比特”来加以传输和表现,就势必会降低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甚至还有可能使得原有的技击特点、运动风格、格斗技巧、文化内涵变得面目全非。而且,通过电脑表现出来的画面都是不完整的、片面的,虽然会有些文字性注解,但还是人们从整体上了解武术的特点,从而失去亲身体验武术的机会。 尽管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会对中华武术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一些弊端,但从根本上看,网络传播是有利于武术传播与发展的。一方面,网络传播可解利用自身信息资源传播迅捷的优势,通过互联网把武术推广到地球上的任何一个有网络的角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武术,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另一方面,我们又可借着网络传播多元化和表现形式独立化的特点,把武术融入到网络发展中,形成所谓的“武侠动漫”和“功夫网游”等武术副业,从而带动一系列有关武术特色的产业的诞生和发展,使武术不再是刻薄古板的传统技艺,而是顺应时代变化的新思想,新文化,新艺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要保持武术本身的滋味,又要开拓创新为武术的传播与发展另辟新径,其中的关键是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并要牢记武术的内涵与宗旨,不被外来思想所蒙蔽和蛊惑,促成武术的传播与发展的新飞跃。 6 结论 网络传播只是传播武术的一种方式、一个平台;但是我们不能只站在网络传播的角度去思考武术传播之路,应该以展现中国精神为前提,以弘扬中华文化为根本,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核心,提倡文化自由思想,崇尚和平的民族精神,构建体育、文化交流的平台,展现一种厚德载物的胸襟,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我们在改造武术,大力传播与发展武术的同时,应牢记武术的核心和根本,注重其本源,完善整个传播机制。因而,中华武术可以在网络传播的带动作用下不断深化改革,吸收新信息、新技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共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l张海鹰,滕谦.网络传播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民学出版社,2001. [4]田胜立,肖琼,王红玉,秦洁瑜.网络传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郭玉成.武术传播引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7]张高顺.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8]邱丕相等.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9]邱丕相,蔡仲林.中国武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0]张勇,郭玉成.从传播学角度看我国社会武术网站存在的问题[J].搏击·武术科学,2011(8):6-11. [11]卢虎.网络技术对武术发展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11(9):4-6. [12]王国志.当下中国武术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搏击·武术科学,2012(4):1-8. [13]吴应广.从文化视角认识当前武术的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12(5):8-11. [14]张美玲,杨琳静,李世春,杨文立.中国武术传播浅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2(2):15-17. [15]曹宇.受众人群分化对武术网络传播平台构建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12(2):18-28. [16]谭吟月.传播学视野下的大众武术[J].搏击·武术科学,2013(1):6-8.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