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前沿课题 引领武术发展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欣赏了2011年中国武术对练大奖赛后,让我对这句名言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知,对武术的“武”与“术”又有了新的感悟。所谓武术,绝不是单纯地指人们在争斗中简单的击打或自卫动作,有武而无术。那么武术是如何“予武于术”呢?在这次对练大奖赛中,运动员用精湛的技击与完美的表现,用身体文化为我们做了精彩的演绎与诠释。 首先,它是一种“技术”,武术最根本的是身体运动,它是以身体为载体,运用肢体以时间为顺序,占有不同空间层次的度的表达;精湛的技术乃武术“术”的根本。例如在女子对练决赛中,浙江队的张春艳和朱叶倩表演的空手进枪, 持枪者“枪法”刺扎撩点,枪枪惊险,扣人心弦;空手者腾挪闪跃、身如蛟龙、灵活多变;两者配合行为一体,可谓真假难辨、惊心动魄,博得了评委和观众雷鸣般的掌声,最终获得冠军。 其次,它是一种“意象艺术”,河北队的螳螂拳对练,运动员手法、步法、腿法、身法,密连而巧妙,稳健而灵活,演绎出螳螂“刚而不僵,柔而不软,脆而不弱,快而不乱”的动作的特点;尤其运动员予“神”于眉宇之间,心、神、意与演练的起、承、转、合巧妙地和谐起来,体现出螳螂拳“象形取意,重在取意”的艺术特点。使观众即吸引于在快速突然、松紧结合的打斗中;又陶醉于动作的柔和优美,风吹杨柳般自然、活泼的艺术享受。诠释了武术之美重在以形传神、予意于象,运动员把内在感情抒发出来,把自我的修养曲折地表现出来。 最后,武术的“术”更是一种“武德”的约束。武德,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是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是内心的情操或境界。中国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注重修身养性的身体文化。习武,“于己”来讲即为自我的磨炼,坚强意志的锤击。比如一个简单的扎枪,运动员也要练上千次、万次,才能谈到“技术”。 习武最重要的是树立自己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刘同为教授在点评河北队表演的《见义勇为》时说,“此情景编排立意健康,反映当今热议的冷漠的社会热点;弘扬了中国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同时把民族传统美德与武德巧妙结合,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娱乐性一直是武术的重要的价值之一,古时,上至宫廷王朝,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喜爱。那么在当今的社会语境下,我们如何挖掘武术这一重要的价值属性,使武术能真切的贴近百姓的平常生活,反映社会热点,寓教于乐,丰富百姓的精神生活;从而让百姓爱看武术,喜欢武术,这是我们武术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