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上海高校体育教学开展传统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并针对现状,提出了高校武术课程教学发展的具体措施,旨在为高校武术教学尝试传统武术与《段位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供参考新思路。 1前言 我国各高校相继开设武术课至今已有三十年的历史。令人深思的现象是,学生极其喜欢而热门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武术项目,近年来备受冷落,陷入学生不愿参与、教师无所事事的境地。尽管这些年来全国各高校乃至社会上的武术专家、拳师热心关注支持,围绕武术课程改革开展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然而学生习武锻炼的热情却还是日渐低迷。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外来武技的“入侵”,学生们纷纷投向跆拳道、空手道等项目的练习行列。虽然全国各高校还未将跆拳道等作为正式体育课程开课,但学生们对外来武技的积极踊跃全身心投入已远超中华武术。 高校是文化传播的舞台,大学生是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如何将武术这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是高校武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与目标。因此,在呼吁高校武术教学应高度重视发 展传统武术教学的同时,还应积极开展与《中国武术段位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促进武术的文化传承,提升习武者的品行道德,使学生能重新认识、正确了解中华武术所特有的锻炼价值与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上海市部分实施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学生 2.2研究方法 2.1.1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传统武术、传统养生、高校武术教学、武术社团等的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料,对不同年级、性别、项目、层次的习武者的武德素养、传统武术的认知度进行分析。 2.2.2访谈调查法 根据查阅文献资料的分析比较所得出的结果,向武术专家教授、教师以及学生提出疑问,吸取宝贵意见。 2.2.3综合分析法 依据文献资料查阅,专家走访及师生访谈,做出自己的分析观点。 3结果与分析 3.1影响髙校武术课程教学发展的系列问题 3.1.1高校武术教材的古板单一,是引发“课程危机”主要因素 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手段是高校武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武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武术学习兴趣的培养。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然而,现行高校武术教材内容单调、枯燥,不仅与中华武术丰富的内容不符,而且与现代体育课教学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客观要求也不符。近年来,高校武术教学受到“跆拳道”、“空手道”等外来体育文化冲击,这些冲击客观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继而引发课程危机。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学生对现行的武术课教学内容的不满意率已达47.5%,由于高校武术课程学时短、动作多、难度大,学生对技能掌握程度不满意率达到了59%。调查还发现,在200名学生中对武术课不满意的达103人,占总人数的51.5%。(见表1)。此外,对高校武术教学课程设置古板、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的反映尤为强烈,令人忧心的是这种现象已在全国高校武术教学中普遍存在。 3.1.2教师只教自选不会教传统,是造成“师生厌武”主要根源 众所周知,武术教师的执教能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能力和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绝大部分高校武术师资已趋于年轻化,他们基本来自于各大体育院校。然而,这些年青教师基本上只学过自选套路,对于传统项目与套路基本不会练。少数会练的,也只是曾经为了参加比赛而常年练就一种自编的传统套路。有的甚至纯粹是普通高中生考入体育院校的武术专业,只学过五步拳、初级长拳、初级剑术、简化太极拳等。对于传统武术也只是通过课本,在理论上知晓一二。 从上表(表2)中可以看出,多年来我国大部分体育院校对开设传统武术课程还未足够重视。上海体育学院在2006年召开过一次关于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研讨会。会上,很多专家指出,在师资培养的源头就未能学习和掌握传统套路的真谛,又如何来传授传统武术文化。年轻教师只会规定或自选套路,不懂传统武术就不足为奇了。由于武术课模式单一、攻防技能不突出,学生便感到枯燥难学易忘,教师也产生无心教学的低弱情绪。许多学生因此改选其他课程,教师出于种种原因也放弃了武术教学,改项从事其他体育学科教学。 3.1.3考核欠妥,学生个性难突出,是导致“弃武崇道”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高校武术课考试成绩以学期末的“技术考试”为主,这造成师生片面追求考试内容的传授与学习,对每学期仅有的理论课视若不见。更谈不上武术文化的内涵、拳种流派等理论知识的了解。对他们来说武术学习不是体验乐趣、强身健体,而是一种外在的强制行为,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 其次,普通高校武术课的考核,主要由专项技术、专项素质、身体素质、体育理论及发展能力组成。所占比例大多为30:20:30:10:10。选课时,许多同学因为喜欢而选修武术,但往往考试成绩却不能尽如人意,尤其是武术技能掌握程度的发挥。他们渴望能有一种有益于个性发展,反映技能,超越自我能力,弘扬体育文化的考试模式。由于个别考试内容较差而降低整个体育成绩,阻碍个性发展。(表3) 因此,许多学生宁愿放弃必修课武术 改项去学生社团学习跆拳道、空手道,原因在于他们跆拳道、空手道这些项目可以通过段、带晋级体现自身价值,能满足“自我鉴定、自我认可”的心理满足。为此,我们调查统计,因不满武术课而参加学生社团学习跆拳道、空手道的人数尽占这些社团学员75%以上。 3.2实施高校武术课程教学发展的具体措施 3.2.1积极引导传统武术进高校,加快创编传统武术新教材 传统武术是最具有民族代表性的体育项目,其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蕴涵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人文思想,已成为一种独特的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载体。而高校武术教学正是武术运动继承、发展、普及的一块重要阵地。据调查,从小学到大学,全国各学校体育课中的武术教材基本雷同,都是经过改编的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如五步拳、初级长拳、初级剑、简化太极拳等。 近年来,作为外来体育文化的“跆拳道”、“空手道”在大学校园里蓬勃发展,这促使高校武术教学快速深入地改革。而高校武术教学的改革,除了教学方法的改善外,更需要从武术教材和教学内容两环节入手。因此,我们更应积极引导传统武术进课堂,通过传授丰富多彩的传统套路、传统、传统养生等技能内容,增强武术课的吸引力,使大学生能接触、了解和掌握中华武术的精髓,从而达到传承中华武术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引入传统武术内容创编新教材,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遵循高校体育教学原则及大学生身心特点为指导思想;整理与挖掘原有的优秀传统武术套路及技法,将其套路动作的数量及技法的难易程度与《中国武术段位制》晋段形式与标准相结合;创编一套适合现代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为形式的,内容充实、风格突出、易学易练的高校传统武术教材体系。 其次,新教材应充分开发与拓展《中国武术段位制》功能,紧密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设立传统武术套路及技法通段考评办法。应鼓励学生积极通段,使学生在获得相应段位等级的同时,促使他们学习更高层次的技术技能,掌握更新层级的传统,了解更深层面的武术文化。 总之,新教材应在项目选择与内容结构上突出文化性、民族性、传统性、攻防性、趣味性、健身性、应用性。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永无止境,培养他们“活到老练到老”的终身锻炼意识与习惯。 3.2.2加强师资传统套路的培训,提高传统拳种的执教能力 据调查统计,目前各高校武术教师绝大部分来自于体育院校,由于这些教师过去长期从事竞技武术运动的训练,对传统武术的技法、拳种、流派、风格特点等了解甚少,这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传统武术的理解,使学习兴趣大减,甚至会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提高武术教师的业务素质,掌握传统武术的演练和教学能力,是目前高校武术教师的当务之急。 因此,定期举办高校师资传统武术的培训活动,对提高教师传统武术执教能力,会有极大帮助。我们可以针对目前高校武术师资现状,组织专家教授、民间拳师,开展一系列传统武术的讲座与交流。如形意八卦、通背、劈挂、象形拳以及传统器械的鞭杆、双拐、短棍等适合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的研讨与学习,相互交流切磋,进一步提高武术教师对传统武术技能及文化的深入了解。 目前在高校拥有《中国武术段位制》等级的武术教师很少,而《中国武术段位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评价习武者对武术运动的热爱、技术技能的掌握、武术文化的理解。区别于武术运动等级制度,它是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祌的重要举措。因此,应从教师自身做起,通过武术师资培训方式,首先对教师进行武术《段位制》考评,提高他们传统武术文化的修养层次,以及传统武术的鉴赏水平。再次,将拥有段位等级的武术教师组织起来,设立高校武术《段位制》考评委员会,通过对学生通段考评的教学活动,给予他们更进一步提高传统武术鉴赏能力的机会。 3.2.3传统武术结合《段位制》,激发学生终身习武的意识 高校开展传统武术教学,有助于民族文化精神传承,有益于学生身心素质提升。在教育部《指导纲要》的精神下,将《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体系与高校体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武术通段考评教学活动能提高学生“发展能力”的综合素质,能更进一步激发学生中华传统武术热情。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在确立段位考评内容上,将高校课堂传统武术教学内容,根据《中国武术段位制》晋段方式及要求,设立初段位一、二、三段等级范围。再根据高校体育教学特点,凡高校选修武术的及在武术社团学习武术一学期或一学年的 学生可申请一段,一学年以上的可申请二段,二学年的可申请三段。 其次,在教学中我们将传统武术武德礼仪列为武术教学主要内容,习武先习德,崇尚武德是习武者的优良品德。通过上课下课师生互行抱拳礼形式,了解武术文化与民族文化含义。尤其在通段考评中行“抱拳礼”动作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段位的通过,也就是武德一票否决制。 我们应积极创建传承传统武术的环境,在部分高校设立考评点,每年每学期定期定点进行考评,学生可以在指定时间场所报名通段,甚至可以跨校申请,力争资源共享,幵辟第二课堂,提高高校武术教学质量。在通段中,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有机会在“公众”面前展示,培养学生勇敢顽强、自立好学、尊师爱友的现代武德思想,弘扬民族精神。 再有,广泛宣传《中国武术段位制》等级制度,积极鼓励学生参与通段教学活动,也是每位武术教师应尽的义务。传授传统武术,加强课外锻炼,搭建通段平台,使学生学到的技术,有机会在教学赛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与认可,实现课内外相结合。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得相应段位的同时,能够满足“自我鉴定、自我认可”的心理需求,起到了“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激励作用。为此,我们对部分高校实施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的学生,进行了有关课外锻炼自习及终身体育能力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表4),高校开展武术《段位制》教学,完全可以提高学生对养成课外锻炼自习、培养终身体育能力的认知度。因此,高校开展传统武术与《段位制》相结合的教学,不仅拓展了高校武术教学的功能,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4结论 4.1导致高校学生弃武崇道的原因是高校武术古板单一教材。积极创编高校传统武术教材,激发与传承中华武术文化,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迫在眉睫。 4.2开展高校传统武术师资培训,聘请专家教授、民间拳师切磋交流,提高教师传统武术的执教能力,以满足当代大学生不断进取的心理特点。 4.3积极鼓励通段教学活动,将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的与《段位制》相结合,拓展学生发展能力,开辟第二课堂。激发学生习武进取性和培养终身锻炼的意识。 文献参考: [1]《中国武术段位制》编写组,《中国武术段位制》初段位技术教程,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6 [2]骆红斌,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初探,浙江体育科学,2000.2 [3]王代波,对高校武术教学活动的思考,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2 [4]张建雄等,更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进高校的战略思考,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5]王根法,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湖北体育科技,2006.5 [6]花妙林,高校武术“段位制”教学提升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新理念,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8 [7]温佐惠,论民族传统武术进入高校武术课教学的探讨,太极拳网,2007.8
标签: 武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