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武术的普及与规范-唐才良

《中华武术》第10期有两个话题对武术的发展很重要,也非常吸引人。一是“话说武术健身操”;二是“武术的规范化问题”。其实这两个问题都有一个相同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我认为武术操对武术的普及大有益处。我的武术启蒙就是从学简化太极拳开始的。简化太极拳其实是一种拳操,因为它叫太极拳,首先满足了我对武术的向往,其次它又像广播操容易学,于是我很快学会了简化太极拳,而且很有成就感。后来县体委举办88式太极拳培训班,我参加了学习。我开始感到88式太极拳有味儿,而24式过于简单,不满足了。1981年,经老师介绍认识了傅钟文先生,又感到88式的不足。后来对套路又不满足了,促使我不断地学习、钻研,渴望能进一步提高。有的人很幸运能一开始就拜在明师门下一步步进入到武术殿堂达到很高的层次。但这毕竟是少数因为需要有一定的条件,要有机遇与缘分这并不是人人都能具有的。更多的人和我一样,也是由操到拳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提高的。所以,我们不要看不起武术操,不同层次的需求是各不相同的。拳操对武术的启蒙和普及推广是有好处的。 有人担心学生学了武术健身操反而对武术失望,以致今后远离武术。这种情况肯定会有,非常正常。武术并不需要人人喜爱,比如,全国有好几亿人学过广播操,成年后有多少人还在坚持?但是有不喜欢的也必然会有喜欢的,我相信,总会有学生喜爱上武术,他们对普及的武术操也会感到不满足,从而继续向提高的方向发展。学练武术健身操后,虽然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学生会喜欢上武术,但只要有百分之几的少数人喜欢,这就是成绩.就是效果。如果全国几百万学生中.能出现几十个李连杰,就是了不起的收获。况且这种武术健身操能给百分之十以上的学生带来健康快乐,这就够了。总之,武术健身操就是为了普及,为了健康。我们不应该有不切合实际、过高的期望。 我欣赏“武术健身操”的名称它名字定得好,它明确告诉我们,它是武术与体操的结合,不完全是武术,也不完全是体操,既可以提高对武术的兴趣,又不至于误认为它就是武术了。现在有许多武术套路,尤其是太极拳的套路命名不准确,什么都叫太极拳。一冠上“拳”字大家就误以为真的是拳了其实是误导。以致有许许多多人学了几个套路,就以为已经掌握了太极拳。学太极拳就这么容易?使人昏昏然,长年低层次地重复,造成了太极拳的退化,导致有人在网上大骂太极拳无用。如果开头命名的时候就叫多少式子的太极拳操,或者是某种太极舞,让人家明白学的只是太极拳基础的东西,还没有学到拳的功夫,这样不至于盲目乐观,也不至于对它有过分的要求,那么太极拳的发展也许会更好些。所以说命名很重要,要让人家“明白消费”。你只要求能健身,那学“操”就行,而他不满足“操”,还想提高到拳的层次这样各取所需。“明白消费”,自然也就少一些不必要的争论。 我们对套路太倚重了,以为套路就是拳的本身,有些人出不了功夫就埋怨套路不好。太极拳与其他拳种不同,太极拳绝不是几个套路能包含的,虽然套路也是练拳的途径,但绝不是全部。太极拳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它包含套路、推手、散打、站桩、大杆、器械和理论学习等内容尤其是思想。老实说,我也练了几十年套路,自以为练得有模有样沾沾自喜,可是一推手就洋相百出。这时我才知道我还站在太极拳的门外我得老老实实从头学。前贤说过:“寻师不如访友,访友不如摔跟头。”“棒头下面出好手。”太极拳这门子拳,要是你不曾被人家“发”过、“打”过,你就不可能真正读懂《太极拳论》,也就达不到太极拳真正的境界。 没有普及自然就没有提高。有的人对目前的普及很忧心,认为这样搞下去是一种危机。有的恨铁不成钢,甚至怀疑太极拳是否有用,为何出不了真功夫。毛病确实出在不够规范的普及,以及只有普及丢掉提高的普及。再说我们认识上也有些问题。一套拳架就代表太极拳?光靠练拳架就能练出真功夫?我们对套路的期望过高了。另外,对普及的看法也有偏差,认为普及出不了高手,从而就否定普及的作用,或者认为普及的结果必须是遍地高手。我们为什么要普及太极拳?几十年来普及太极拳使亿万人得到健康,这就是普及太极拳的功劳。李连杰作为中国武术形象大,他谈到了“武术特别是太极拳在大众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认为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大餐,应选择有代表性的、适合国际口味的内容奉献给世界人民,使其为大众带来健康和快乐,太极拳就是最好的代表”。这就是普及太极拳最好的定位。至于想让太极拳进奥运,去拼拼杀杀,是另一层次研究的问题,混在一起就不容易讨论。 我们对出高手的期望太迫切了,有些不切合实际。高手总是少数人,哪有满街跑的都是高手。即使在冷兵器时代,在解放前,高手也永远是少数,是金字塔的顶端。比方会写汉字的人有几个亿,但能成为书法家的有多少?只有让习练武术的人多起来,基础数大,高手才相对多些。高手的产生离不了普及,关键是我们如何把普及做得更好普及之后如何去提高。太极拳必须从“我练拳”上升到“拳练我”的层次,从“锻炼”升华到“”境界,才有希望成为高手。上海有个人出了本书,鼓吹太极拳的最高功夫就是“出手见红”“发人一丈八外”。老实说我是不欣赏这种说法的。有这种想法的人煞气太重,只讲技术,不懂,永远到不了道的境界。当然.现在大家讨论只是普及与提高的问题,不宜展开得太多太深,否则太玄了,消化不了。俗话说:“一口是吃不了胖子的。”如果把大学的课程拼命往中小学塞.揠苗助长是不会成功的,对普及的态度也该如此。 就太极拳而言,现在不是普及得不够,而是普及得不够规范,是到了抓规范的时候了。 工业文明比农业文明更注重规范。生产不能光求数量不要质量,要保证质量,不讲规范是不行的。即使是前辈们传统的教拳,也是讲究规范,讲究规矩的。对规范了的东西有不同看法可以讨论,但在教学中不宜随便去改。不同的老师对同一套路的理解不同,习练起来会有点不同,但不能因差异而否定规范,规范是必须遵守的。因为你的理解、你的练法或许对你适合,对学员不见得适合。所以对已有规范的改动,应该明白告诉学员,原有的规范是怎样的,我是这样的为什么改动的让学员明白有所选择,这也是一种责任。最怕教师自己不知道规范是什么.自以为是,随性胡搞,乱改一通,后患无穷。所以说教拳当老师应该要有资格证书。这事日本能实行,而我们做不到。我们往往口号喊得比谁都响,而在行动上却老是输给人家。 关于规范的问题,《中华武术》第10期上几位名家讲得都很好都谈了规范的重要和如何规范化。我以为规范化一定要搞,不可不搞,但可分步走。规范不要指望一步到位、十分完美。容易做到的事可先做逐步完善。不要一开头让规范承载太多的内容,不要将初级层次的要求与高级层次的要求都往一个篮子里装。比如太极拳可以先从套路外形入手,考虑技击、健身的要求.然后逐步由外及里去规范。太极拳外形的东西容易规范练内功的东西就难了,如“虚领顶劲,沉肩垂肘”等要领,是可以从外形上去规范的而“气沉丹田”、“用意不用力”等要领如何来规范?“内里意念”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很难用文字来描述,就更难去规范。其他拳种都容易去规范,唯独太极拳,能规范的也只能是技术层面的东西,高层次的东西是难以规范的。所以,搞规范也只能将能做的事先做起来不要想得太多。 中国武术,尤其是太极拳需要普及,普及需要拳操,普及拳操必须抓规范。抓规范就要抓师资的质量。师资质量保证了,普及才会有质量可言。搞普及决不能忘了抓提高,没有提高的普及是“虚胖”。抓提高不能只停留在套路上,否则太极拳会在虚胖的繁荣中逐渐退化,走向衰亡。

标签: